福建省養老服務業的形勢與應對之策
信息來源:樂無憂智慧養老 / 發布時間:2016-12-30
我國正快速邁進人口老齡化階段。2015年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22億,占人口比重16.1%,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3.4億人,占人口比重高達24.4%,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壓力日益繁重。養老服務業是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和護理服務,滿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務性行業!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笆濉逼陂g,養老將成為民生領域最關鍵的一部分,保守估計養老服務業的市場空間至少達到3萬億元。
一、福建省養老服務業的主要形勢
1.發展狀況
截至2015年底,全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15萬,同比凈增19萬人,占總人口的13.41%;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24萬,同比凈增5萬人,占總人口的8.44%;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86.55萬人,同比凈增7.17萬人,占總人口的2.25%。全省有空巢老人114.31萬人,同比增加4.82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2.2%。
2015年頒布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規范(DB35/T1518-2015)》,是福建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首個地方標準。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對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提高建設標準、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養老產業方面:2015年,省政府批準設立資金規模為60億元的福建省養老產業投資基金,對養老基礎設施建設、養老綜合體建設、養老產品開發、養老服務類及與養老產業相關的其他具有一定成長性的項目進行重點投資。
福建省養老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但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發展的主要是為低齡健康老人提供休閑娛樂性服務的門類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服務,服務內容比較單一,服務資源匱乏,供需矛盾突出。
2.存在的問題
一是政府與市場間的分工有待進一步明確。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強化政府職能,制定政策措施、加強制度管理、增加財政投入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但同時也抑制了市場的作用,尤其是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合理分工與協調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理順,要逐步建立起政府與市場之間有效合理的銜接機制。
二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有待培育和加強。目前福建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建設明顯不足,不僅數量少,且主要分布在城市社區,廣大農村地區數量較少,相對于購買服務的龐大需求缺口較大,且管理人才難覓,專業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資金不足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瓶頸。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資金投入渠道單一,來自民間的資金較少,造成服務內容、服務項目、服務方式的粗放經營,難于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需要。
四是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有待提高。全省各地居家養老服務偏重保障低層次家政服務,主要按照“低保低收入”、殘疾、90歲以上等標準給予上門服務補貼,一些需要照護的空巢、獨居、失獨老人由于條件不符未能納入服務范圍。由于政策偏向于改善而不是解決問題,社區服務系統支持有限,助老服務以助餐為主。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如精神文化項目、助老康復項目,針對的大部分是自理老人。由于服務價格低廉,家政人員不愿意從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社區助老服務站人員流失嚴重。居家服務總規模不超過老人人口的30%。
五是政策宣傳不夠深入。全省層面的政策宣傳還不夠深入到位,各社區的宣傳手段也比較單一,宣傳面不夠廣,許多老年人對各項養老服務政策不了解,不知道服務內容和如何獲取服務,對無償服務、低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的政策規定不了解。
二、發展福建省養老服務業的主要任務
一是從體制機制上保障養老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全面貫徹落實已經出臺的26份涉老政策文件,嚴格執行《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規范(DB35/T1518-2015)》,盡快編制《福建省“十三五”養老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條例》。加快制定省級養老產業標準體系、服務質量體系和統計指標體系。
二是培育養老服務業剛需市場。完善養老、醫療保障與救助制度,為全省居民應對老年期可能的收入、疾病和失能風險提供制度性的費用來源。加大政府的精準投入,把城鎮“三無老人”、農村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城鄉扶貧對象、失能、80歲以上空巢、失獨老人的養老服務納入政府購買范圍。
三是把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心放在農村。目前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非常突出,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政策扶持要向農村傾斜,集中力量加快發展農村社區的養老服務業。要大力提倡和引導農村老年人開展互助養老、幸福院養老模式,支持農村“老年協會”“老年養老合作社”等群眾性組織的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老年人群自我服務、志愿服務、自主管理、自求發展、互助養老的能動作用。
四是把養老護理隊伍建設作為重要抓手。技術管理人才方面:加大養老服務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引導高校設置老年服務與管理、康復治療學等涉老專業,借鑒“師范生免費教育”模式訂單式培養養老護理專業人才。把配置相應比例的管理人員、康復治療師、護理師、心理醫師和社會工作師作為養老機構開辦的硬性指標;在養老機構就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執行與醫療機構、福利機構相同的執業資格、注冊考核制度;執行特殊崗位補貼制度,崗位工資實行職級或星級崗位工資標準。護理人員聘用方面:建議將供給側改革中退出就業崗位的4050人員作為養老護理員的主要招聘對象,納入公益性崗位范疇,專項進行執業技能培訓,既解決就業問題,又保證護理人員隊伍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五是鼓勵發展“互聯網+養老”的智慧養老新業態。推動養老信息互聯互通,建構面向養老群體的服務系統與信息平臺,構筑養老醫療服務系統、家庭監護系統和社區電子商務系統,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使居家和社區養老更加便民、安全和高品質。
六是構建養老服務產業融資平臺,建立老齡產業發展基金,鼓勵扶持轉型的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開展老齡用品和養老服務投融資業務;鼓勵公益慈善基金向養老產業拓展。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诶先苏兆o資源不足、個人支付能力不足和社會保障制度供給不足的現實困境,鑒于多個省份已開展長期照護保險試點工作,建議福建省試行長期照護保險制度。
|